活动
2024年9月13日,“第十五届中国医师协会重症医学医师分会年会暨中国危重病医学大会2024(CCCC2024)”在湖南长沙北辰国际会议中心盛大启幕。此次盛会吸引了全球众多重症医学领域专家学者前来参加,共同围绕“协同·发展”的主题,分享学科进展,探讨学科前沿,前瞻医疗技术,交流学术成果。
期间,主办方特别设立了“电阻抗断层成像技术(EIT)在重症领域的应用专题会”,突显了EIT新技术在重症医学中的价值和地位。专题会由广东省人民医院覃铁和教授及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尚游教授共同主持。覃教授指出,EIT技术在重症医学的实时通气监测、肺部状态评估、机械通气策略指导和改善患者安全性等方面的应用,无疑提升了诊疗质量并降低了潜在风险。
华睿博视EIT专题会从临床应用与未来发展方向、肺通气评估、肺灌注评估及EIT其他领域的应用四个不同的角度深度解读了EIT在临床研究与应用,探索与思考,以及EIT新技术带给我们的新视角与创新。四位重症医学大咖在专题会上讲述了EIT最新临床应用、使用感受以及经验总结,在此分享给广大的读者——
江苏省重症医学重点实验室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的刘玲教授介绍了EIT的临床应用及未来发展方向。
刘教授对EIT在ICU中的应用进行了肯定,例如,通过监测肺通气分布来反映肺部的塌陷与过度膨胀;监测不同PEEP下阻抗变化,以评估肺部各区域的通气情况,并选择最佳的PEEP来改善肺部顺应性;监测通气-血流匹配情况(如正常、肺栓塞、弥散性ARDS、局灶性ARDS),进一步分析氧合不良的原因。
刘玲教授作《临床应用与未来发展方向》专题演讲
然而,EIT在ICU的应用仍面临众多挑战,如监测结果需结合临床经验判断显像原因,与CT或超声结合以区分具体疾病,不同浓度盐水灌注评估方法的不一致性,标准操作技术规范和培训需要强化,且缺乏统一的报告模式。面对这些挑战,刘教授列举了EIT领域的研究热点,例如EIT在肺血流分布评估方法的完善、局部气道塌闭评估、肺可复张性评估以及监测呼吸机相关肺损伤等。这些探索不仅依赖于临床医生的积极研究,也需要具有社会责任感和自主研发能力的企业共同参与。
潘纯教授作《肺通气评估》专题演讲
四川省医学科学院四川省人民医院重症医学中心的潘纯教授就EIT在肺通气的临床应用,从评估肺内气体分布、肺不均一性指标的评价、EIT导向的PEEP选择、呼气末肺阻抗ΔEELI、死腔等多个方面进行了深入的临床经验交流和探讨,并结合了大量文献论述和科室使用体会,展现了EIT在肺通气领域的广泛应用和其独有的临床使用价值。
郑霞教授作《肺灌注评估》专题演讲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重症医学科郑霞教授长期以来在肺灌注评估方面做了大量的临床研究和探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专题会上汇报了她近阶段的研究成果。郑主任从肺功能的解剖生理基础出发,过渡到区域V/Q匹配的六室模型,展现了全肺灌注评估和局部灌注评价的手段和方式。目前EIT肺灌注监测主要有两种不同的方法,高渗盐水增强造影EIT肺灌注成像和基于区域EIT信号搏动监测肺灌注成像,全面介绍了二种方法各自不同的特点和临床价值,最后结合临床病例做了搏动法肺灌注应用场景的解读。
何怀武教授作《其他领域的应用》专题演讲
北京协和医院重症医学科何怀武教授主持多个国家级市级基金科研项目,并在EIT领域潜心研究多年,带给我们更为广阔的话题,EIT在其他领域的应用。由于EIT具有极高的时间分辨率,该特征在每搏变异量、肺动脉高压、血管外肺水等血流动力学监测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脑细胞水肿可引起脑阻抗变化,细胞水平阻抗监测的前沿研究对脑卒中、缺血等疾病的监测和诊治具有很高的临床应用价值。何教授还分享了3D成像及该技术在死腔及分流占比的研究,盐水造影心室成像的应用和实际案例。这些探索特色分明,极具前瞻性。
最后,尚游教授对专题会进行了精彩点评,他强调EIT新技术新方法和新应用在临床实践与研究中需要稳扎稳打地推进,同时也需不时仰望星空,修正前进方向,多思考多交流多总结,在这个过程中不断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让EIT作为一种技术和工具更好地为临床医学服务,造福于人类。
北京华睿博视Infivision ET1600/Infivision ET1000,采用搏动法技术,实现肺部通气灌注实时全景成像,助力EIT技术在临床医学的使用和发展。
Infivision ET1600
肺部通气灌注
实时全景成像
华睿博视将致力于深化EIT技术的研究与发展,推动学科向高质量、规范化方向迈进。在此过程中,我们将与重症医护领域同仁携手合作,共同探寻生命的奥秘,书写守护人类健康的新篇章!
华睿博视展台参观者络绎不绝,现场气氛热烈